“铁饭碗”也分“红线”!中纪委点名公职人员禁止的6种副业,你踩雷了吗?
在许多人眼中,“铁饭碗”意味着稳定和安逸。然而,随着社会发展,不少公职人员也希望利用业余时间增加收入,改善生活。于是,“体制内”能做哪些副业,不能做哪些副业,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话题。
但别忘了,“铁饭碗”并非没有规矩。近期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明确点名并重申,公职人员有六类副业是明令禁止的“高压线”。一旦触碰,轻则处分,重则开除,甚至是承担法律责任。这不仅仅是对公职人员个人的约束,更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、保持队伍纯洁性的重要保障。
下面,我们就来详细盘点一下这六类公职人员的副业“禁区”,看看你是不是不小心“踩雷”了。
1. “挂证”取酬:证书成了“摇钱树”
许多公职人员通过努力考取了各种专业资格证书,比如会计师、建造师、消防工程师等。有些人会把这些证书挂靠在企业,坐收“挂证费”。这种行为看似轻松来钱,实则违反廉洁纪律。一旦挂靠的企业出现问题,比如工程事故或财务造假,持证人同样可能要承担连带法律责任。
2. 违规经商办企业:当官与发财两条道
“当官就不要发财,发财就不要当官”,这是铁律。公职人员本人及其配偶、子女及其配偶,都不得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去经商办企业。哪怕只是“挂名”入股、不参与经营,只要存在营利性行为,都属于违规。
3. 违规从事有偿中介活动:权力变现的“隐形通道”
有些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和人脉关系,充当中间人,为企业或个人提供“有偿服务”,从中收取中介费。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以权谋私,把公家的资源变成了自己的生财之道,严重扰乱市场秩序,助长不正之风。
4. 违规炒股与理财:利用内部信息牟利
公职人员可以进行正常的证券投资,但绝不能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内部信息,进行内幕交易。例如,利用参与企业重组、土地出让等工作掌握的信息买卖股票,或利用职权通过购买信托、基金等方式非正常获利。这些都属于严重违纪行为。
5. 违规兼职取酬:公职身份的“变相套利”
未经批准在企业或社会组织兼职,或者虽然经过批准但违规领取薪酬,都是明令禁止的。即使是“挂名顾问”不领工资,只要与职权有关联,也属于违规。这不仅影响本职工作,还容易导致公职人员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。
6. 其他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的行为
这条是兜底条款,涵盖了所有未明确列出的、但违反相关规定的营利性活动。这需要公职人员时刻保持警惕,在面对任何可能涉及利益冲突的活动时,都要慎之又慎。
那么,公职人员到底能做什么?
当然,国家并非完全禁止公职人员从事副业。例如,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体力劳动(如跑滴滴、送外卖)、写作投稿获取稿费、开通自媒体分享正能量、或是在不影响本职工作前提下的专业技能服务(如制作PPT、维修家电)等,都是被允许的。
这些副业的共同点是:不利用公权、不影响本职、不涉及利益冲突。
公职人员的身份,是一种荣誉,更是一种责任。它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,划清公与私、义与利的界限。守住底线,才能走得更远。
您认为,在您所在的行业或地区,哪种副业是公职人员最容易“踩雷”的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